浙商發布 | 我和我的工廠 | 大浪淘沙中,這家企業何以持續爆發高能?
-
發布時間:2023-05-26
-
作者:浙商發布
編者按
1988年,26歲的張天任借款5000元,承包了瀕臨倒閉的村辦蓄電池小廠,創業之初,農村供電不足、應急燈需求旺盛,小蓄電池廠迅速獲得先機;隨后,天能從快速發展的摩托車產業中分得了一杯羹;90年代末,天能率先研發出了電動車用動力蓄電池,企業進入了高速成長期;2006年前后,電動車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帶來了鉛蓄電池行業的“井噴”,天能乘勢而上、成就了“中國動力電池第一股”。
如果說起飛靠的是對風向的敏銳感知,那么數十年乘風而行則要靠強大的內在動能。這一動能,就是張天任口中的“綠色發展理念”。
其實有很多像天能一樣的蓄電池企業在2005年、2011年的兩次行業大整治中就銷聲匿跡了。2005年前后,天能所在的長興縣有近200家蓄電池企業,蓄電池產業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但絕大多數小廠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發展起來的,技術弱、能耗高,生產中容易產生鉛煙、酸液等污染。兩輪大規模整治中,企業數量大“瘦身”——從175家減少到了不到16家。
“第一輪行業整治中我們關掉了一個企業、淘汰了兩個落后車間的裝備,后來又花了大量的資金用于設備改造、技術提升, 2014年整個企業還出現了虧損,但是我還是咬牙堅持下來了。”回憶當時的決定,張天任頗感欣慰。
從第一輪行業監管和整治開始,張天任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
“就鉛蓄電池來說,如果沒有形成產業化的回收鏈,是非常消耗資源的,我去看過西部的鉛礦,開采、選礦都會產生很多的污染,尤其是對尾礦的處理,山坳里堆著含鉛廢料,處理的時候產生大量的污水,能耗也非常大,不可持續,我們如果不做無廢城市的貢獻者,就沒辦法成為受益者。”
▲ 2009年6月28日,總投資18億元的天能集團循環經濟產業園開工奠基
2009年,天能率先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打造了集“電池制造—廢電池回收—鉛再生—電池制造”閉環型產業鏈,將生產方式向綠色環保方向轉變,讓企業順著這條產業鏈的良性循環而健康發展。
每天一早,天能循環經濟園都有數十輛危廢運輸卡車駛入。這是全省唯一的廢鉛蓄電池處置點,每年可回收處理廢鉛蓄電池30萬噸,產出約20萬噸再生鉛,以及PVC、硫酸等,而利用再生鉛生產電池,可節約標煤60%,節水50%。
廢舊電池處理得好,就是一座“城市礦山”,其中的所有材料都可以進行循環再利用。然而,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把流入市場的大量鉛蓄電池回收進企業。
借助市場化手段、數字化改革,天能打通了廢舊電池循環利用“最后一公里”。“我們在全國10個省份建立了650個電池回收網點,還有幾十萬家門店可以讓電池以舊換新,同時我們還打造了全省首個廢鉛蓄電池回收綜合服務平臺,每一塊打了‘身份證’的天能的電池最后都能回到工廠里。”張天任說。
市場化手段、數字化改革為廢舊電池回收布下了“天羅地網”,而能否把回收過來的電池“吃干榨盡”則是這條閉環產業鏈的核心,從回收到破碎,分選,熔煉,精煉,再到重新組裝成電池,廢舊電池的“重生之路”需要強大的資金和技術支撐。圍繞電池自動化拆解、物料快速智能分選、有價金屬高效回收、生產廢水循環利用等多項技術,天能進行了持續地攻關。
“每年,我們都會投入大量資金在裝備和技術的升級上,循環經濟這一塊我們最初的五年沒有賺錢、都在投入。”張天任說。
2022年,鋰電產業的上游原材料價格飛漲,最高一度漲到了十倍左右,這給電池生產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受疫情和原材料價格影響,其實這兩年電池企業很困難,但天能還是營收、凈利雙增長。原因之一是我們提前拓寬了賽道,不僅從鉛電擴展到鋰電、氫電、鈉電等,還從做產品到做動力、儲能、工業備用等系統解決方案;第二個原因就是綠色循環產業鏈把供應鏈打通了,我有原材料,對沖價格風險。”
張天任說的“原材料”就來自天能的“電池制造—廢電池回收—鉛再生—電池制造”的閉環型產業鏈。通過十多年的完善和提升,閉環型產業鏈已經能夠為天能提供百分之五六十的鉛酸蓄電池原材料,而由于鋰電池還未進入“退役”高峰,目前自給自足的原材料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在電池行業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中,這樣的供給無疑讓天能嘗到了甜頭。
截至目前,在遍布全國7個省的17個天能制造基地中,有4個為綠色循環經濟產業園,分布在浙江湖州、江蘇沭陽、安徽太和、河南濮陽,年處理廢舊鉛蓄電池能力共達95萬噸。
在鋰電方面,天能依托產學研創新平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逐漸完善鋰電領域的回收體系。2018年10月,天能在長興投資建設廢舊鋰電池回收項目,這一項目具備年處理2.3萬噸廢舊動力鋰電池的梯級利用及綠色回收再利用能力;去年2月,天能和江蘇濱海縣人民政府簽署協議,投建10萬噸廢舊鋰離子電池回收處置項目。至此,天能“鉛+鋰”雙循環產業格局進一步提升。
“十幾年前我去美國看鉛酸電池生產廠,他們是沒有500米安全距離這個要求的,為什么?因為他們那個時候就已經在清潔生產了,從頭到尾沒有廢水廢氣的排放。我當時覺得,我們通過努力,也一定能夠達到這種水平。如今,我們也實現了生態設計、清潔制造,水平已經不比他們差了。”張天任不無感慨地說。
結 語
在天能等企業的帶動下,長興縣的蓄電池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電池產業集群能級水平提升,成為地方首要戰略性新興產業,長興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綠色動力能源中心”、“中國電池產業之都”。
在張天任看來,到了今天,綠色發展理念早已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已經變成了讓企業處變不驚、風景獨好的堅固“高臺”。而從傳統制造向綠色制造的遠不止天能,目前,全省已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81家、綠色工業園區15家,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水平走在了全國前列。浙江的制造工廠正書寫著“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工業篇章。
END
閱讀原文:浙商發布 | 我和我的工廠 | 大浪淘沙中,這家企業何以持續爆發高能?